零八年廊坊行记

这原是我发表在博客里的八篇散记,因为写时比较用心,有别于一般随手所书博文,特集结于此。

horizontal rule

  (一)农家菜

在四川震灾发生后,很多人都说,活着真好。对受灾的人来说,这样讲都可能是很残忍的,可是这的确是很真实的感受吧。人生啊,唉。

  人与人的缘份,怎么结的,会怎么发展,往往回顾起来也是很奥妙的。

  我爱梅派,因缘际会,在网上成为一名网校的义工,每周与梅派同好一起活动。不记得是何时,反正离现在挺久了,有一回上课间,看到私聊里打字问起我一些事,然后,我知道,啊,这位找我谈话的老师是张蝶芬先生的外孙呢。(*在此链接张蝶芬先生纪念馆*)比方大家看到梅大师的电影[宇宙锋]啊,此剧中的哑奴就是张蝶芬先生、著名的梅派老师,与梅大师乃是同辈份的。大家都知道,真正手把手教授后学者梅派戏的老师,是与大师长年同台的演员,张蝶芬先生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

  这位找我谈话的朱老师,在网络聊天室里很有名,擅长司鼓的他在网上针对锣鼓、还有唱念等经常给予网友们许多指导。刚开始接触时我并不了解很多,只是偶有信件往来,直到去年中京站办了"苏州之旅",得见本人,原来,朱老师与我哥哥同岁,比我想像中年轻很多,而且,非常的亲切,又热心。我记得苏州之旅结束返京的火车上,朱老师还特别走到我与一位姐姐的车厢来关照叮咛,要姐姐多多照顾我呢。

  听朱老师说到他退休后放弃了北京的种种,毅然决然到河北农村买地盖房,过田园生活,我一直非常好奇,也挺向往的,长久以来总是说哎呀,去玩一趟,看一看,却一直拖拖拖没成行。5月15号,终于,我跟一位网名为向仪的姐姐约好了,到朱老师那里见面。向仪姐也是在苏州之旅见过的。姐姐非常客气,特别从廊坊市派了车,接了朱老师,再由朱老师一路指示路线、一早来京接我。十五号上午,到达朱老师位于廊坊市永清县粉王庄的家,见到了同样亲切好客的夫人,略歇一会儿就带我们去吃农家菜啦!

此行可记的事太多了,我想就如同玩的过程一样,没有压力,随性随笔记述吧。今天这一篇啊,就先这样说说与朱老师结识的根源,再贴点图片,一是粉王庄大路上的标帜,那里马上在5月28日要举行西瓜节呢。还有就是农家菜的丰盛面貌了,光看看那盘鸡蛋,是否都感到色泽特别诱人哪?那条鱼啊,是普通鱼,可是经过农家的大柴锅烹调出来,肉质竟变得像豆腐那么细嫩,入口即化,真是奇了。承蒙县人大赵善民主任和纪委张连秋主任招待,非常感谢!!也谢谢向仪姐提供了农家菜的图片。

饭前后大家闲聊嗑的小小瓜子也很特别,是我从没尝过的味道,特香。清清爽爽的各样蔬果、野菜,也都令人回味。

还有还有这里是朱老师的博客哦请进!
朱老师的QQ号:48752313/UC号:36869052 他很欢迎网上爱戏的朋友多跟他联络呢。

 
     
  (二)民俗收藏

 

五月十五日农家菜午餐过后,经由当地旅游局长的安排,请了一位导游带我们(朱老师、向仪姐和我)去参观了四个地方。第一站是李庄民俗收藏馆。

多图请看幻灯秀 

  收藏馆主人李赢老人,就是图中的美髯公,现年67岁,三十年来各类富民俗风味的收藏品多不胜数,种类之广、整理之细让人敬佩。而更让人惊异的是他有一双巧手,举凡小孩的鞋、枕、玩具、女人的三寸金莲、男士的长衫等等都做得非常精美。老人待人十分亲切,一一给我们解说介绍,我也就不客气的一直向他请教各种各样我从没见过的物件都是什么用途的。基于对老人收藏苦心的尊重,虽然他一点都不介意拍照,可是我并没有拍摄太多,我觉得这样有心的民间收藏家,应该得到更多关注、有更多的访客用自己的行动向他致敬才对。像他给我们介绍的帽盒啊、帽架啊、农具啊、厨具啊、纺车啊。。。都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更多的是我来不及搞清楚的,真的很希望老人的收藏能有更理想的展览方式,让展品活起来,让没有走过那个年代的人能真正感受众多走入历史的物件∼曾经有过的生命力。

 

  为了迎奥运,老人还构思了复杂的剪纸打算呈献,作品已几近完成,寓意深刻,很难想像这位老先生虽自谦说没什么文化,如何能设计、精算那样包含十数种含义、结构完整又琐碎的图形,又是教人不能不赞叹!!其他,像是文革期间的诸多文物,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让我这台湾来的可真是大开眼界。收藏馆分好几间屋子,主题各异,非我这简单描述所能涵盖,真的建议大家有机会上那里看看,肯定有收获的。我回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这可是华北地域最丰富的民俗收藏呢。

 

 
     
  (三)扎刻奇才

高粱杆能做什么?小地方出大奇才,廊坊永清县的徐艳丰先生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高梁杆可以建构黄鹤楼、天安门。。。。。 

  五月十五号,还在为头一站李赢老人的民俗收藏赞叹呢,紧接着来到了小小的扎刻工作屋,看见奇才徐艳丰先生的子女们,正在忙着制作扎刻建筑艺品,我们瞪大了眼睛,简直不能相信看到的一切,真的,太神奇了! 

  扎刻手艺奇才徐艳丰先生现年五十七岁,身体不好,我们没能见到。他的子女们承传了这了不起的手艺,对访客亲切接待,让我们参观拍照。 

  为了准备粗细不同的高粱杆作为原料,在栽种时就要控制。看到年轻女孩儿手持美工刀熟练的刻着一根根高粱杆,做出各种尺寸的零件,看似简单,其实是累积了多少经验啊!微小的不用尺量,较长的当然就要严格统一规格了;而不管结构多么复杂,不需要精细的图纸,我们看到图纸,就是极简单的平面线条,要不说呢,还以为是小孩不经意随手画的什么呢,所以,如何能成就这一件件大型建筑,真是难以想像、叹为观止。以前见过别国用牙签做各种建筑的,可那是用胶粘合的呀,高梁杆的扎刻艺术,是完全靠搭扣法,一点胶都不使,他们给了我六根淘汰的零件,放在我手里时还是成结构的,稍一碰就散开了,我怎么也整不回去啦。平均来说,完成一个大型建筑,每日工作8小时,要用22个月,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廊坊永清行,给了我太多的惊喜,真是,土地之大,处处有神奇,徐先生的扎刻艺术屡获国际大奖,也是为中国人争光啊!图中"天安门"将成为对奥运的献礼。我手上有本介绍扎刻的小册子,当珍藏之。

多图请看幻灯秀 

 
     
  (四)古战道及蔬果大棚

十五日参观的第三站,来到宋辽边关古战道,导游给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开掘的比例好像并不高,所以亲身感受一下也就是几分钟的事。照片里那个狭小的通路,得矮身而进,不禁让我又想起刚唱过的汾河湾来了,戏迷就这样,没救。进去之后倒是过了几米就能挺直站立了。关于这个古战道的说明,我把最大的图上传了,您可以点击下址观看:请看大图    

  下午一口气参观了三个地方,其实人已经感到很累了,最后我们来到一处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像这样的景,在永清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日只是在高处远远眺望了一会儿,拍了几张照片,并没真正进入科学栽培蔬果的大棚里去。关于田园的真实感受,会在后头再记哦。

 

 
     
  (五)永清票房与农家乐

  在五月十六号的上午,到了永清的票房。原本不是在这日(周五)活动的,特为我去又临时组织了一回,还特从霸州请了京胡老师。图中这小朋友才八、九岁吧,跟着老师学琴,态度很认真,自己拉了些曲牌,然后还给大人吊了好几段呢。我头一晚虽然睡得非常好,可到底还是比较累了,嗓子不在家,唱了两小段表现不佳。

永清的邮电局长、旅游局长都是戏迷,在午餐时聊起了前一日去的李庄民俗收藏馆,旅游局长表示我的想法不错啊,可以想办法找个地方让动态展示成为一项观光资源呢,要真有那么一天多好啊。

  很感谢永清票房对我的招待,在接触当中我还学了些永清话呢,挺有意思的,比方说,买烟要说买盐,因为一声的字都成了二声。我的名字要按当地话念啊,是四声、三声、二声,好听吧!吃包子不是包子,是馒头,真的包子得说馅儿包子;而吃包子去意思往往是遇红白事随份子去呢。还有,吃醋别说吃醋,得问来点儿忌讳吗,客人呢,叫作qie三声,不知写哪个字),所以啊,我在朱老师家作了两天的"且",朱老师逢人问就说我家来且了,哈哈,一开头听不懂,还以为说我是姐呢,心想啊我怎么成了姐了哦?!晕死了。 

  写了那么多在永清的见闻,还没写写主人朱老师的家呢,其实,这是我永清行的一大收获,因为真的感受到了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朱老师伉俪从二三十岁就有了过农村生活的想法,而真能在中年落实,坚持下去,是克服了万般困难的。这种人生的抉择,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从下头两张图,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一些缩影,屋子的前院是栽种的园地,朱老师说,种啥长啥,听来轻松,其实当然是辛苦学习与实践的成果。黄瓜啊、葡萄啊、西红柿啊、想吃啥就种啥,院里跑来跑去小狗有四只,前后院还各拴着大形犬一只。后院里养着鸡、鸭,每天早中晚固定的活儿都是不轻松的体力活儿,可是夫妻一心,乐在其中。没有都市里的尘嚣,心里平静宽悦,到了城里反倒不惯了。看看,客厅里一坐,周围环绕的是各样盆栽,多开心!

  这么写,写不完,这是一种生活的意境。以前我到了南方,看到农村,心里也有过想法,啊,等将来老了,到扬州啊还是哪儿的乡下,盖个房子,养老,可真叫我去做呢,我想还是做不到的,比方没有自来水系统,得凿井引水,虽不是一桶桶的打水,可还是没有城里那么方便,就这一点我怕就适应不了了呀。

跟朱老师聊起食物的问题,我也很清楚,在城里吃一辈子上化肥的东西,那结果就是,等着得癌症喽。像朱老师呢,吃自种的蔬果,不施化肥,自己种的花生,送去榨油,在一旁看着,榨完油的压成饼,是养鸡鸭的饲料,这样养的鸡,是自然的,不是靠打激素催生的,所以下的蛋,那色泽,那味道,是城里人早就忘记的了。朱老师他们很辛苦,可是吃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无毒无害的。唉,人生,怎么过是健康?是快乐?念想很容易,行动很难很难。向朱老师伉俪致敬!这不是客套话,是发自肺腑的。



 
     
  (六)田园

在台湾,城市的近郊,有观光农园让人在周末假日去采摘,可我一次都没去过。这次到遍地西瓜的廊坊永清粉王庄,听说很快要搞西瓜节的活动,我在头一篇也作了介绍。对我来说,到了四十三岁,这是我头一次进入到农村,真正踩在土地上,真正进入到蔬果大棚里。这天是5月16号,接近傍晚,与朱老师伉俪闲步,带着相机,拍了些对我来讲很新鲜的镜头。 

  看到种着西葫芦、西瓜、麦子、棉花、花生、玉米等等的农田,进入培养黄瓜、西红柿等的大棚,看到小小的果,知道再过若干日子很快就能吃了,真的觉得大地太神奇了。以前,没有站在生产地,没有那种观察的机会,连黄瓜一端会有朵鲜黄色的花都不知道。小小的花生,能就那么简单的从蒙着黑塑料布的地表钻出来,也很感动人呢。当然,在参观的过程中,也会想到,在栽种作物大面积的一角,有农民给自家栽的完全不施化肥的茄子啊、西葫芦啊,又不禁感叹咱城里人的健康问题了。其实平日里也会跟朋友们聊起这些,说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可每次谈到最后,结论就是,唉,还吃吧,不然还能咋办呢,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活着也没啥劲了。人类,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我常这么问。科学,给了人类太多太多的方便,却也给了人类太多太多的危害。 

  听朱老师伉俪描述农民的生活,我只能是呆呆的听着,因为,那种辛苦,不是城里人能想像的。男人,夜里两三点就起了,为了把收成送到远地,得较好的价钱;妇女,晚上从地里拖着沉重的脚、腰都直不起来地回到家,在昏暗的丁点照亮下做饭,九、十点钟能让一家子吃上点,倒床上就睡着了;孩子,没有干净的衣服穿,手总是黑黑的,抓着啥就吃,竟也不大得病;老人,病了,子女们因为钱来得太不容易,实在舍不得拿钱给治,于是并非大病就离开人世了。这一篇,本来叫田园乐,可写着写着,却好像又乐不起来。诚然,当看到一排排那么齐整的作物,当看到汗水换来的果实,农民的人生价值所散发出的光茫是让人赞叹的。可对城里人来说,偶一为之的踩在泥地里,感到新鲜,心头又不禁在想,真正的农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千块钱凿口井,要几家人凑起来弄,还是为了田地,不是为生活;生活里,每天只有短短的供水时间,错过了就没水可吃。说不要用手洗衣服,买个洗衣机吧,连排水的管道都没有,怎么用啊?现代化的生活,对绝大多数的农村人来说,还是再多少年都达不到的。 

  图请看幻灯秀

  这些照片,纪录了一个都市人好奇的眼光,背后却也该再有点别的意义。最近的震灾,让很多人都在反思人生的价值,什么该放下,什么该拾起。农民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老百姓,平凡的言语透着乡土,黝黑的皮肤写着操劳;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一辈子,为什么人生下来,就是这样那样的不同?认份认命,可能还是人生在世灵魂最终的依归吧。  

  写到此,我回想起在一户人家门口的那棵香椿树,还有树下那只小猫,有一面之缘,是我的幸运。但愿农民是快乐的。

 
     
  (七)廊坊票房

图请看幻灯秀 

  15、16两夜在粉王庄休息得都很好,17号则是一早七点便出发往廊坊市了。朱老师带我本想打出租,可是等了很久都没车,结果上了一辆摩的,那日挺冷的,还好我穿的衣服上正好有个小软帽,不然那一路吹着脑后风我就要闹头痛啦。到了县城换搭大巴,倒是很快就到了廊坊市,运气不错,一场大雨在下车时已停了,向仪姐的车也早就到达,带我们去吃了碗面,便到了票房。 

  平日这个票房周六下午才活动的,这天也是为了我,特从上午就唱起来了,而很高兴的是,我们在这里又见到了两位网友,都是中京网苏州之旅的旧识了,一位是张派青衣、一位是杨派老生,在苏州见面时就留下深刻印象,此番相逢分外亲切,大家拍了不少合影。还有一位专业月琴老师,是我以前到廊坊文安清唱时认得的,这回听到了他高超的琴艺,也很开心。 

  听向仪姐说,廊坊市各京剧俱乐部有70家之多,参与者数千人之众,真是不得了!我这日唱的可不少,先唱别姬,然后唱了生死恨的二黄,午餐后回到票房再接着唱西施的水殿风来,又唱了挂帅选段,十分尽兴。票房的京胡老师能戏多,拉得也好,整个场面在朱老司鼓带领下真是高水平,我好久没感觉到这种上票房的乐趣了,身体虽然有些累,可精神一直很亢奋。当天轮流唱的朋友们,水平都很高,老生、老旦、花脸、青衣行当又齐全,听来过瘾极了。 

  在整个与廊坊票房交流的过程中,我真是觉得受宠若惊,好些朋友们都在网上看过我,有的是到个人网站,有的是到网络课堂,我一再跟大家说叫我小龙就好了(在内地的票房里互称老师这是个习惯我知道,可我还是不习惯呢),吃饭还把我让到上座,真的很不敢当啊!廊坊票房行,是此番出游非常愉快的一站。 

活动到下午四点多,向仪姐照顾我打上车直接回家,而我回程的行李比去时重了好几倍∼怎么回事呢,留待第八篇总结喽。

 

 
     
  (八)满载而归 缘肇于梅

  上篇结尾写道,廊坊行回程的行李比去时重了好几倍,这张图便说明了。在十七号离开朱老师家前,夫人问我,乃馨你那箱子里还能搁东西吧?原来招待我吃住不算,还要让我往回带。。。。。

  满满一大盒的鸡蛋、加上菜瓜、西瓜、香瓜、黄金瓜、黄豆、花生、西红柿、香油、还有一大包的玉米面(这个玉米面的成分是玉米、小米、加黄豆,按20:10:8的比例,全是无化肥的),不但把我的箱子塞满了,还另外加了一大手提袋。

  我在93年到北京时,曾吃过很好吃的窝头,那时,姜凤山老师的第五个女儿照顾我上台前的吃饭问题,因为我用嗓就不能沾味精,五姨就做好饭骑着车送到饭店给我,有一回还送了我两个大窝头,我从没吃过,一吃啊,感觉太香了,啃完一个,第二个还舍不得吃了呢。这个印象,让我馋了多少年,可这么多年来就再也没碰过那么好吃的了,每次买回来的都让人失望不已,跟面包差不多,又软又没味儿。这次带回来的玉米面,可让我一偿宿愿啊!按着教我的做法,回家试着弄,头一回做出三个小的,蒸的时候正在给学生上家教课,心里就挂着厨房啦!上课到一半去关火,等下课,窝头已放凉了,拿起一个一吃,嘿,完全是那味儿啊!!太棒了!!

说行李重了几倍,装的是这么多农村的宝贝,更是满满的温情。回想到与朱老师结缘,是那一回在网络课堂,他打字告诉我是张蝶芬先生的外孙,之后很长的时间,通过网络,及前番在苏州之旅见面,朱老师一直给我很多很多的鼓励与教导;这次去粉王庄,谈到梅派,谈到梅兰芳大师,谈到我从台湾到北京,为的是戏,谈到我究竟想做什么,未来该怎么走,等等等等。。。。。朱老师说我从台北搬到北京,跟他从北京搬到农村是一样的意思,其实我哪里比得了呢?想想朱老师伉俪的抉择,想想那位收藏家李老先生,想想扎刻奇才徐氏父子,人生的道路,怎么样的坚持能活出自我,让自己的一生有自我认定的价值,品味其中的道理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廊坊行满载而归,细思量缘肇于梅,感谢朱老师伉俪及所有朋友们的盛情,我会永远记在心。

 

龍女心聲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