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師自通∼可能嗎?

本文是以筆名石竹發表於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社發行的刊物〔正音〕
∼1984.11.09當時念大二

首先我想強調一下當年寫這篇小文的背景:
我在進入文化戲劇系國劇組之表演組就讀的時候,原本是懷著很振奮的心情的,以為如魚得水,這下子可以好好兒學幾齣想學的戲、也可以多認識些同樣對國劇懷抱理想的朋友了。沒想到開學第一天身旁的同學問我一個問題:梅蘭芳是男的還是女的?我開始意識到這個環境可能跟我想像的不同。再等到第一次上旦角唱腔課,我更明白我的願望是要落空了。我在學校學了不能算任何派別的〔坐宮〕、學了算是荀派的〔紅樓二尤〕,可就是學不到我夢寐以求的梅派戲。那年頭兩岸未開放往來,想得到一些珍貴資料好難,我記得有一次用短波收音機錄到了梅、馬的汾河灣,高興得什麼似的。我鍾情於梅派,苦於沒有老師,只有靠自己有限的資料苦學;而另一方面,看到即使是從劇校保送的同學,從來不自修,有的從大一到大二每回去吊嗓老師那兒都唱同樣一段戲,我當時實在很替他們著急,也想把我的經驗寫出來供系上的學弟妹參考,可又怕得罪老師,所以用筆名。這個筆名是因為查過〔康乃馨〕的中文名字叫〔石竹花〕而決定的。

 

  
  這裡所謂的「無師自通」,乃是針對學習國劇唱腔而言。我很誠懇地把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提供出來;如果你對國劇這門藝術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同時希望能憑藉自修的功夫去學習唱腔的話,那麼或許本文會有些值得參考的價值。

 

  在學戲之前,你得看看自己是否懂戲,累積了長久聽戲的經驗之後,你才能夠自然而然地了解皮黃各類的板別(散板、搖板、流水、二六、原板、慢板等)之分,並體會箇中的韻味兒;進而曉得各行各派(如旦的梅、程、荀、張,生的余、馬、譚、言)的差異;然後才依照你的興趣和天賦,去選擇究竟要學哪行哪派。為什麼有的人唱戲,過門兒、板眼一概不知,唱出來的味道跟唱歌兒差不多?這就是他完全沒有基礎,完全不「懂」便想一步登天去「學」,自然是學得痛苦、唱得不對味兒,而教聽的人更是難受;這種人讓他「無師自通」當然是絕無可能的。

 

  但如果你已經能夠把國劇唱腔的一切奧妙俱都了然於心了,再加上你的耳音不錯、模仿性強、領悟力高的話,是不是想到靠自己的底子去自修幾齣戲呢?

 

  學習國劇,傳統「口傳心授」的辦法是好的,它能夠讓你學得很紮實──連梅蘭芳先生跟老師學戲,每句都總要唱上幾十遍,老師才肯放手──這種死功夫一定得下。如今學戲太方便了,一部錄音機在手,你叫它唱幾百遍都成。只要你懂得善用手邊很容易就找得到的資料,「無師自通」並非不可能的。

 

  你要問,是什麼樣的資料?其實就是錄音帶、曲譜、及名伶演藝事業的一切有關記載。很多喜愛國劇的人惋歎「吾生也晚」,不及目睹四大名旦等這一些梨園名人舞台上的丰采。我倒是覺得應該慶幸自己跟國劇最輝煌的時代還不是隔得太遠,我們還能夠尋得一些珍貴的劇照來稍事彌補這一方面的遺憾;而,更重要的,我們還可以找到許多珍貴的錄音資料。也許又有人要嘆息:北平老伶人所身處的時代,科技不似今日之發達,他們所灌錄的唱片多是擇取一齣戲的主要内容而已,而且尺寸、音質都失真了;我卻認為哪怕是只能夠保存一句的唱腔,都比沒有來得好──錄音資料已然使我們對於昔時名伶之舞台藝術有了大輪廓的印象,至於其他比較模糊的部分,可以靠曲譜的幫忙而得以明晰化;如果曲譜的標示過簡,還可以配合後人的錄音互相對照。舉梅蘭芳大師的戲為例,比如他自己灌錄的「鳳還巢」一劇,只有原板之後的部分(連這一部分尚且都不完整),那麼你就應該翻開梅蘭芳的「鳳」劇曲譜,再找到比如他的公子梅葆玖先生、或言慧珠、甚至於現在台灣梅派演員的錄音帶,多方對照、參考,把前面的導板、慢板、南梆子、搖板等全補齊了,於是,你可以就這麼憑藉一己之努力,學會整齣戲的唱腔。如果你還願意更進一層研究,則應閱覽像梅氏「舞台生涯四十年」、陳紀瀅先生所著「談梅蘭芳」等這一類的文字記載,尋找老梅先生個人或旁觀者對「鳳」劇的詮釋或批評、鑑賞等資料,那麼你會發現「鳳」劇唱腔的高潮乃在南梆子、搖板、散板這一帶的內心轉折呈現,這對你日後,哪怕僅是在吊嗓時唱「鳳還巢」,都將有莫大的助益。

 

  前面曾經說過,唱戲是要下死功夫的。你雖然知道有一個「無師自通」的方法,卻不肯下功夫,還是沒有用的。依我的看法,如果一個人請梅蘭芳大師在錄音機裡為他「口傳心授」幾百遍,結果他為了學一齣戲而把錄音機都磨損壞了,那是他的光榮!如果你對國劇有份狂熱,肯把握時間自修,讓你在一個星期內學唱整齣「鳳還巢」,絕非難事。把握等公車的時間,上華岡的車程,甚至下課十分鐘、午飯過後,能學到一個小腔,或掌握一個氣口,都會帶給你無比的成就感。

 

  最後,我要強調:提供你這些意見,絕對不是為鼓勵你妄自尊大,認為有了點兒底子,就可以閉門造車了。只是奉勸你既是一個專門學習國劇的大學生,如果有能力,總是自己多充實一些的好;同時請注意能靠自己的摸索而不偏離各行各派的大路,學得合乎正統、合乎規格,這個「學」才有價值,這個「無師自通」才能真正成功。

 

 
後記:所謂〔年少輕狂〕,今天為了勉強找些東西來作網站的更新,翻出這篇舊作,憑良心說我很慚愧,自己是這麼的驕傲,開口閉口〔你〕〔你〕〔你〕,好像以一個老大姐自居,去教訓別人。可是這文中的所謂自修之法,我真的一直到今天也沒有間斷過,所不同的是:自兩岸開放往來之後,尤其是我個人前往北京之後,因為有幸能直接向姜老師鳳山先生、梅老師葆玖先生求得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補足了早年許多的缺憾;(比如文中所提的〔鳳還巢〕,事實上是有老梅先生晚期演出現場全部錄音的);再加上如今比起當年更多了許多錄影帶資料,更大大提昇了自學的環境。自架設本網站以來,我透過一些訪客的來函或留言很高興地發現:其實在今天兩岸的各角落,還是有不少年輕朋友對京劇感興趣、想學習、正在學習的,看到他們的心聲,想到也曾年輕的自己,一路摸索至今,或許我這一點兒經驗,還是可以供作參考的吧!〔無師自通〕只是借用個成語寫起來省點事兒,絕不表示我已經〔通〕了,只是說沒有老師在身邊的話,以這種方式不讓自己的學習停滯不前。藝無止境,怎麼也鑽研不完!這正是京劇的迷人之處啊!∼2003/04/17
 

龍女心聲

>>回首頁